欢迎光桓台县顺鑫化工有限公司官网

销售热线:13335221716

用氢氟酸证明聚苯胺微/纳米管为掺杂态

摘要

     以氢氟酸为掺杂剂,采用无模板法制得了高电导率(10~10S/cm)聚苯胺微,纳米管(d=85~420nin)。当[HF]/[An]=0.5时所得微,纳米管的形成机率高达100%.发现微,纳米管的直径和电导率均随[HF]/[An]比例的增加而增加。FTiR,UV-ViS,XRd结构表征证明所得的聚苯胺微,纳米管为掺杂态。

    鉴于导电聚合物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潜在的技术应用前景,近年来,具有微/纳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已成为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热点之一.聚苯胺(PAni)因其较高的电导率、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以及原料易得、合成方法简便等优点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导电高分子之一。通常,“模板”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微/纳米管的方法.但是模板的使用导致制备过程繁琐且复杂.一方面,模板本身的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和昂贵;另一方面,除去模板不仅增加了反应步骤,而且也会破坏产物的形貌.万梅香等。提出了一种“无模板”(TEmPLATE-FREEmETH0d)的方法制备导电聚合物微/纳米结构,其中掺杂剂和单体通过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结构作为微/纳米结构的“软模板”.与模板法相比,这种方法实际上属于自组装的范畴内,其具有操作简单,成本低等优点.另外,这种方法的普适性,实用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验证.但是,以前报道的聚苯胺微/纳米管都是在强酸的体系里得到的,因此探索在弱酸体系里制备导电聚苯胺微/纳米管的可能性,对进一步验证“无模板”法的普适性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   本文以氢氟酸(HF)为掺杂剂,过硫酸胺(APS)为氧化剂,采用“无模板”法制备出了高电导率(10一10S/cm)和直径为85~420nm的聚苯胺微/纳米管(PAni.HF)。详细讨论了合成条件对形貌和电导率的影响以及聚苯胺微/纳米管的形成机理.

1 实验部分

    1.1 试剂与仪器苯胺(An,北京化工厂)在使用前减压蒸馏.过硫酸铵(APS,分析纯,北京化工厂),氢氟酸(HF,40%,分析纯,北京化工厂),乙醇(分析纯,北京化工厂),乙醚(分析纯,北京化工厂),间甲酚(分析纯,常州市新华活性材料研究所)等试剂未经处理.

    采用扫描电镜(SEm,HiTAcHi一530),透射电镜(TEm,HiTAcHi,H一9000),傅立叶红外(FTiR,E0Unin0X55,bRUKER),紫外可见吸收(UV,V一570型紫外吸收分光广度计),X一射线衍射(XRd,d/mAX-2400),X一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,ES一300,KRAT0S)等手段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和表征.电导率是采用四电极法(F0UR-PR0bEmETH0d)测定,AdVATESTR6142PR0gRAmmAbLEdcV0LTAgE/cURREnTGEnERAT0R作恒流电源流,KEiTHLEY196SYSTEmdmm测其电压

    1.2 聚苯胺微/纳米管的制备

    以氢氟酸与苯胺单体的摩尔比(表示为[HF]/[An])为0.5时为例,聚苯胺(PAin-HF)微/纳米管的合成过程如下,将0.2mL苯胺(2.0mm01)i入到5mL去离子水中,超声使其溶解,5min后形成白色的均相溶液.在上述的溶液中加入0.06mL(1mmo1)的氢氟酸,溶液立刻变为透明的淡黄色,表明苯胺与氢氟酸发生酸碱反应生成了苯胺盐(An-HF盐).超声5min使氢氟酸与苯胺混合均匀,并将它置于冰浴中冷却至0~5℃.将10mL(0.2m0L/L)的过硫酸铵加入到上述体系中,摇晃混合均匀.然后将它在冰浴的条件下静置反应12H,得到墨绿色的HF酸掺杂的聚苯胺沉淀.过滤,依次用蒸馏水,无水乙醇和乙醚洗涤3次.真空干燥12H后得到样品.氢氟酸与苯胺单体的摩尔比分别为0.1,0.5,1和2等.苯胺聚合的方程式为:

   

2 结果与讨论

    2.1聚苯胺的形貌及形成机理

    实验发现PnAi-HF的形貌和直径依赖于[HF]/[An]比,典型的形貌(SEm)如图1所示.可以看出,在较低的[HF]/[An]比例的条件下([HF]/[An]_0.1),所得的聚苯胺由颗粒和纤维组成,其纤维的平均直径为85nm.当[HF]/[An]为0.5时,纤维的平均直径增大到140nm(图1b).此条件下纤维的形成机率最高,几乎达到100%

    当[HF]/[/An]增大到1时,仍可形成平均直径为214nm的纤维,但纤维的形成机率下降,并伴随颗粒状产物的生成.当[HF]/[/An]增大到2时,纤维的平均直径进一步增大到420nm.TEm证明了上述的纳米纤维均为空心(图2),但微/纳米管内径较小,当[HF]/[An]=1时,其内径只有30nm,不同于其它强酸掺杂所得的聚苯胺微/纳米管.同时上述的结果也表明随着[HF]/[/An]比例的增大,PAin-HF微/纳米管的直径增大(图3)

   

   
   
   

    如实验所述,苯胺在氢氟酸的水溶液中应以苯胺正离子和苯胺单体(An)的形式存在.因为苯胺正离子同时具有亲水和亲油基团,所以苯胺正离子可以在水溶液中形成球形的胶束(记为胶束A).同时游离的苯胺单体也可进入胶束A的内部形成含苯胺单体的胶束(记为胶束b).加入氧化剂APS后,因为APS是水溶性的,不能进入到胶束内部,所以苯胺的氧化聚合反应只能在胶束/水的界面上进行.这意味着A或b胶束可以被看作自组装PAin-HF微/纳米结构的“软模板”.在不同[HF]/[An]的反应体系中,以胶束A和b作为“软模板”可能产生两种结果,一是沿球形的胶束表面向外生长,最后形成球形颗粒;或者是胶束沿一维的方向伸展,最后形成纤维状的形貌.在本实验中,由于聚苯胺具有刚性的结构,同时链间具有较强的丌一丌相互作用,因此,胶束会相互融合并一维生长,最后自组装为微/纳米纤维结构.这样以胶束A和b为“软模板”可分别形成空心和实心的聚苯胺微/纳米纤维结构.如前所述,因为胶束是由苯胺正离子组成,因此胶束的尺寸依赖于[HF]/[An]比以及F一离子的直径.依此可解释PAin-HF微/纳米纤维直径随着[HF]/[An]比例的增大而增大.另外,PAni-HF纳米纤维的直径(140nm)小于文献[8]报道的PAni-HS04纳米纤维的直径(335nm).这是由于F一半径远小于HS半径,使HF-PAni“软模板”的尺寸小于PAni-HS0所致.

    2.2 结构及电性能

    图4给出了氢氟酸掺杂聚苯胺的红外吸收光谱图.由图可见在不同[HF]/[An]比例的条件下所得的PAni-HF的红外吸收谱图(FTiR)是相似的.产物均在1580cm一,1495cm~,1302cm一,1143cm和825cm出现较强吸收峰.它们分别归属于醌环的c-c伸缩振动,苯环的c-c伸缩振动,c-n键伸缩振动,c-n键伸缩振动和1,4-取代苯环的振动,这与文献中报道的掺杂态的聚苯胺的红外光谱是一致的,说明不同[HF]/[An]比例下所得的PAni-HF纳米纤维有相似的主链结构.但是与掺杂态有关的1140cm的吸收峰随[HF]/[An]比例的增大而增强,说明随[HF]/[An]比例的增大产物的掺杂程度升高.以间甲酚为溶剂,不同[HF]/[An]比例的条件下合成的PAni-HF纤维的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如图5所示.产物均在320nm,430nm和800nm处有较强吸收峰.320nm处的吸收峰归属于苯环的7c一7c跃迁吸收,800nm处的吸收峰归属于质子掺杂后的极化子峰“.这说明在不同[HF]/[An]比例的条件下所得的PAni-HF纤维均为掺杂态.这与红外吸收光谱的分析结果一致

   
   

    由[HF]/[An]=0.5时合成所得的PAni-HF纤维的X.射线衍射谱图(图6)可以看出,产物为非晶态结构.但产物在20=6。、20。和25。时出现了衍射峰.其中20=20。和25。时的衍射峰是聚苯胺的两个特征衍射峰,分别归属于平行于聚合物链和垂直于聚合物链。

   

    另外,用四电极法测量了不同[HF]/[An]比例的条件下所得的PAni-HF纤维的室温电导率.随着[HF]/[An]比例的增大,电导率由5.13X10i2S/cm升高到4.23X10S/cm(见图3).由XPS测得在[HF]/[An]比例为0.1和2时所得的PAniHF纤维的掺杂度分别为0.28和0.34.因此可见,PAni-HF纤维电导率的升高是由于掺杂度的升高引起的.但是氢氟酸掺杂的聚苯胺的电导率小于文献报道的盐酸、硫酸和磷酸掺杂的聚苯胺(如6.38S/cm),这是由于HF的弱酸性导致的.当质子酸与苯胺单体的摩尔比相同时(例如0.5),质子酸的酸性越强,体系中氢离子(H)的浓度越大,导致掺杂到聚苯胺链上的氢离子越多(即掺杂度越高),故所得的聚苯胺的导电性也就越高

    综上所述,以氢氟酸为掺杂剂,采用自组装的“无模板”方法制得了高电导率(10~~10S/cm)聚苯胺微/纳米管(d=85~420nm).当[HF]/[An]=0.5时所得微/纳米管的形成机率最高,几乎为100%.发现微/纳米管的直径和电导率均随[HF]/[An]比例的增加而增大.结构表征证明不同[HF]/[An]比例下合成所得的聚苯胺微/纳米管均为掺杂态。

版权所有 © 2024 桓台县顺鑫化工有限公司 备案号:鲁ICP备2021007799号-2

星澜网络提供技术支持

微信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

客户服务热线

13335221716

微信同号

在线客服
0.026964s